学科基地项目介绍

凝魂聚气  强基固本

——广东省初中历史学科教研基地项目(深圳)简介

 

2021年,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历史学科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申报并获批成为首批广东省基础教育学科教研基地(以下简称“初中历史基地”或“基地”)。按照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整体部署与相关文件要求,初中历史基地在教研机制创新、教研体系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教师队伍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 铸魂立根、守正创新

2021年是初中历史基地的开局元年,基地以“铸魂立根、立德树人”、“守正创新、正道致远”十六个字作为基地宗旨与目标。矢志于引领历史教研究发挥历史教育的独特作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初中历史学科在本年度确定了“调研-论证-定项-建制-提升-比赛-辐射-凝炼”八大行动关键词,制定了整体的实施框架和推动方案。并以此为路径,广泛开展各层级、各类型的历史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围绕深度学习的实施,回归历史教学之本体;构筑学科素养的基石,探索个体发展之正源;遵循笃实教研的规范,坚守基地创建之初心。

1.1 调研先行、精准开局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2021年5月,广东省基地项目启动仪式之后,初中历史(深圳)学科基地立刻在全市范围开展《深圳市初中历史学科教研与教学现状的调研》,以确定基地项目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此次调研,全市共有300多所初中学校参与,涵盖大部分公民办学校。根据调研结果,基地精确掌握了深圳教师队伍富于活力和创造力、高学历、科研能力强、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各区校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基础的优势和经验不足的短板。同时也了解到一线教师对提升专业素养、学习教育教学前沿理论的迫切需求。根据调研所得数据,我们初步拟定了历史学科基地的两大研究项目:1.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初中历史课程学习体系;2.打造适应深度学习和教研需求的“学科教研”云平台。

1.2 科学论证  名家引领

为确保初中历史学科基地项目开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2021年7月29日—30日,基地召开项目论证会议。特邀国内顶尖专家为基地项目把脉指正。专家包括: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教学处处长何成刚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郑林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杜芳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学历史教研员陈家运老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敏博士。

会上,基地项目负责人唐云波提出了 “铸魂立根、立德树人、守正创新、正道致远”的基地建设宗旨,简要介绍了基地的建制章程,同时阐述了 “初中历史学科深度学习体系”和“学科云端教研网络”两大项目的实施构想。此外,还有蒋小平等4位基地核心成员,汇报了基地前期筹备的情况,包括背景调研、项目任务分解与初探等板块。

专家们认真听取了汇报,对基地组织结构、项目开展合理性、精准性、前瞻性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不少关于基地建设与项目发展方面的中肯意见,最后对基地提出了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期望。

本次项目论证会后,基地全体成员都提交了学习心得汇报,大家深刻认识到基地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园丁学校唐瑾在观后感中写道: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是基地项目的参与者、实践者,也将会是获益者和推广者,期待基地项目资源库让我们共建共享学科资源,网络教研让我们共研共进提升专业素养,用教师教学思维的转变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基地项目为依托打造教研共同体,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1.3 定项驱动、凝心聚力

经过调研论证,初中历史学科基地最终确定了“构建初中历史学科深度学习教研体系”和“搭建学科云端教研管理系统为基地两大核心研究方向。“深度学习教研体系”项目解决关键问题包括:(1)根据UBD逆向教学设计思想构建初中历史深度学习教学模式;(2) 制定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以学科思维养成为切口的学习目标与评价体系。“学科云端教研管理系统”解决关键问题包括:(1)常规教研网络化,教研管理网络化,“智能+”时代的教研方式升级。(2)探索“学科虚拟教研室”,探索构建基于“智能+”时代的教研共同体,形成“2+4+N”的学科教研基地新模式。

基地两大项目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最终基地形成“教研+”智慧平台。本年度,基地已经开展了 “大单元”教学设计初探、“一课一设计”的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包建设、深圳市义务教育学科作业设计样例研制等项目,线上资源开发已经累计300个之余,基地成员根据基地项目开发原则,所有资源“集备三审”,不仅优质多量地完成了项目任务,同时也加强了基地项目团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1.4 规范建制、护航赋能

为保障基地项目系统稳步地推进,扩大初中历史学科基地的辐射半径和服务人群,基地制定了“常设性+流动性”为特征的“导师学员制”, 学科基地在全市遴选以市区教研员、省市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省市区示范性教研组负责人等核心骨干力量组成的导师团队,同时以自愿报名、导师推荐、选拨考核的方式在全市挑选一批中青年教师作为学员,导师以“一带三”或“一带六”的方式,完成基地整体项目任务和培训任务等。学科基地对所有人员、项目研究过程进行过程性档案管理。“基地负责人-导师、核心组、基地学校”的复合型架构设置,活化了各级资源,使资深教师与年轻教师实现优势互补,弥补了前期调研发现的“年轻教师经验不足”的短板;“可流动、可晋级’的基地运作机制,充分调动了一线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保证了基地新鲜血液的补充。该机制在去年的项目建设中,发挥了强大的制度保障,为基地项目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活力赋能。

1.5 深度学习  团队提升

初中历史学科教研基地打造“训—学—研—用”的教研共同体。为提升基地团队成员理论高度、学科专业化水平、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成果凝炼提升能力,我们采取了小组式自主研讨和集中式课程培训两种模式,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同时并行,以提升团队整体素养。

1)线下研讨——项目驱动的读书分享会

基地为成员配备了教学研究、史学专著、教育理论、教学模型、课程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书籍,并以导师组为单位,围绕项目研究的核心问题和项目开展中的生成性问题,定期开展“负责人巡导-导师组织-小组汇报”的读书交流活动,强化项目的目标导向和理论支撑。基地还特邀全国一流专家学者对成员的读书学习进行点拨指导,如2021年11月,华南师范大学黄珍德院长在对基地实验学校深大附中与核心成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指导,效果甚好。

2)线上培训——沉浸式的跨学科项目建设体验

2021年8月,选派基地骨干成员共25人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育与史学素养的养成”高级研修班 ,完成共计40学时的学习内容。2021年11月,选派基地骨干成员15人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PBL认证讲师暨未来教育家培训班。基地学员跨地域、跨学科、跨学段,和来自北京、四川等全国各地的教师,在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指导之下,通过小组深度合作,形成一系列典型的PBL教学案例。沉浸式的学习过程,不仅开阔了成员们的事业,而且对项目式学习的定义、内涵、模型有了更加切肤的体验,更加深刻的认识。基地的15名成员全部通过北京师范大学PBL认证讲师答辩,并完成共计32学时的继教课程。

1.6 梯队备赛  助力成长

初中历史学科教研基地发挥整体的机制优势和资源优势,基地采取梯队方阵的培养方式,各级各类比赛成为青年教师能力提升检验的练兵场。在今年广东省、深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等各级比赛中,参与基地学习的不少学员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在全力备省赛的环节中,基地将大赛成绩优异的选手们聚集在一起,梯队备赛,采取了学术沙龙,自由辩论、头脑风暴、无领导学术论坛等多种方式,这种共享智慧方式最终产生了层积效应。2021年11月,基地李绍金导师团队中的成员范清清老师,在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脱颖而出,勇夺桂冠(一等奖第一名)

1.7 送教下乡  交流辐射

在前期论证中,专家们对基地提出了“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期望,在基地的工作开展中,我们谨记专家指引,积极实践。2021年5月13至14日,基地与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合作开展深汕(尾)跨市现场教研活动。基地成员龙城初级中学宋薇老师、坪山实验学校陈骥老师赴汕尾市陆河县河城分别与陆河县两位教师展开同课异构。该活动加强了深圳市与汕尾市历史教师的交流与联系,对推动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和大湾区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基地在项目开展的同时,也通过多种渠道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及时分享。例如通过《今日头条》APP,对基地开展的活动进行及时报道;项目负责人唐云波老师在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做经验分享等等。

1.8 物化成果  擎画未来

2021年12月,基地隆重地召开项目成果汇报与年度总结大会。在年度总结大会上,基地项目负责人唐云波回顾了本年度借助广东省初中历史教研基地项目平台,通过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包建设、深圳市义务教育学科作业设计样例研制等项目推进,引领教师关注高阶思维的培养、大单元设计的教学理念,围绕“深度学习”的概念与理论,引导广大教师关注学科发展内涵;线上线下同时举行的“深度学习”系列公开课,见证基地两大项目由理念提出到实践落地;青年学员汇报了加入基地后在学业评价、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新收获、新成果;基地学校汇报了历史学科在一年中的新突破、新发展。省教研员(基地联络人)陈家运老师更是在会后肯定了对深圳基地在本年度所做的大量工作,并对未来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基地不忘初心,践行使命。